(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大法師》這塊恐怖片最高殿堂的金字招牌之一,問世長達五十年,也早就嘗試過各種將劇情無限延伸下去的方案,然而,它卻始終從未發展成一套穩定續航的系列電影,因為它每一集的故事,都是往不同方向分岔,而且往往都分岔失敗,這條路斷了,就換下一條,一直不斷試下去,每隔十幾年就試一次,試不膩,但無論試幾次,每一次都是災難級的滑跤,即使是觀眾口碑最為理想的影集續篇,也同樣短短兩季就腰斬收攤。
《大法師》的每一部續集都像外傳電影,因為每一集都只以第一集的某個配角為主線,《大法師 2:異端》是蕾根,《大法師 3》是警探金德曼,《大法師:吸魂首部曲》和《大法師前傳之保羅許瑞德導演版》則是年輕版的墨林神父,《大法師:信徒》跳脫了這個定律,改以原創新角色為重心,雖然第一集的麥尼爾母女檔也雙雙回歸參演,但她們更像是軟重啟續集作品裡常見的 legacy characters,專門回來替新主角抬轎,順便露臉給觀眾看個懷舊。
(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大法師:信徒》確實也就是好萊塢時下正流行的軟重啟續集,它效仿大衛高登葛林導演上一次重啟《月光光心慌慌》系列的策略,否定過去所有續集、僅與首集劇情銜接,並準備另闢新徑再拍一套三部曲。但老實說,就目前《信徒》提及的線索來看,要說這是《大法師 3》的續集也行,畢竟它不像高登葛林的《月光光新慌慌》系列有明顯和舊版續集的劇情相衝突的地方,《信徒》並沒有「否定」地那麼直白。
但這也是《信徒》的尷尬之處,這代表它的故事其實和《大法師》的關聯性很小,小到不會阻斷舊版續集的連貫性,然而環球影業和本次的製作方布倫屋影業,卻為了發展這樣關聯性極小的續集劇本,耗資高達四億美元的天價收購《大法師》的版權。就算拿掉《大法師》這個片名,《信徒》的劇情還是能成立,甚至刪掉艾倫鮑絲汀和琳達布萊兒這對銀幕母女的戲份,對劇情也不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她們的戲份不只少,還非常可有可無。
(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所以環球和布倫屋到底用四億美元買了什麼?他們買了《大法師》這個「牌子」的使用權,冠上《大法師》的名號會讓票房比較好賣,讓電影瞬間變名牌,否則《信徒》就只是地攤貨。他們買了《大法師》的經典配樂,旋律一播出來,大家都知道這是什麼電影。他們買了可以邀請艾倫鮑絲汀回歸演出的權利,雖然邀不邀得到還得靠後續和她本人的協商,但起碼入門票已先到手。或許《信徒》的後兩集還會有更多與《大法師》的密切連結,但就現階段的佈局和伏筆來看,我感覺不出有這方面的跡象。
作為高登葛林版《月光光新慌慌》三部曲的粉絲,我真的對《信徒》抱有極高期待,一向屬文藝和喜劇掛的他,在《月光光新慌慌》首部曲初次證明自己是個擅於精心鋪張氣氛的恐怖片導演,而且很懂古早砍殺片的魅力精髓。接著,他在後兩集風格驟變,嘗試挖掘麥克麥爾斯不同面向的邪惡特質,雖然後兩集的嘗試招來大批觀眾嚴厲砲轟,但我卻是看得十分滿足,欣賞高登葛林每集都帶給我截然迴異的體驗,那迴異幅度之大,仿彿三集都換三個不同的導演。
(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但這次的《信徒》,我真的是挺不下去,既看不見撐得起場面的新氣象,也不見第一集叫人發寒的氣氛有成功被如法炮製。上述兩者並非我替高登葛林預設要達標的門檻,他確實有想在《信徒》同時完成這兩件事情,只不過最終兩邊都不討好,兩邊都搔不到癢處。我大概感覺得出來,他想先在《信徒》給觀眾嚐些熟悉的舊菜色,等到後兩集再陸續端上真正的新菜色,但問題是他連舊菜色都炒不香,更無法激起我對新菜色的胃口。
《信徒》可說是《大法師》系列至今「創意上最枯燥」的一集,《異端》追加的通靈感應能力、《大法師 3》混搭黃道帶殺手元素的警匪劇路線、《吸魂首部曲》的《神鬼傳奇》式娛樂冒險風格、《保羅許瑞德導演版》近乎純劇情片的取向,至少都各有特色,不會只是想照抄第一集,但《信徒》,想抄無妨,重點是抄得很爛,只知道挪用類似的單親家庭設定、開場戲一定要安排在有色人種國家的傳統,然後再塞點嘲諷首集經典台詞的橋段,這樣就想了事。
(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信徒》依舊不脫《大法師》系列的核心主旨,也就是讓主角接受測驗信仰堅定程度的試煉,無論是神父還是遭受帕祖祖侵擾的家庭,他們往往都不相信神學,或者曾經相信,但因為某些緣故而失去信念,《信徒》裡的單親老爸維克多就是這樣的角色。為了增加試煉的難度,這集還多出一個家庭同時受害,這家庭剛好是個信仰虔誠的家庭,與維克多形成鮮明對比,而雙方家長為救各自的子女,固然也就因此發生信仰和價值觀層面的磨擦。除了受害家庭,協助驅魔的周邊配角也有自己的信仰難關要跨過,單就設定來說,《信徒》的內容絕對是豐富的。
《信徒》具有諸多可供深入挖掘的素材,也看得出高登葛林想在結尾藉由維克多重拾信仰、克服心魔的轉折向觀眾催淚,但很遺憾,維克多前面堅持「拒絕相信」的反彈力道一直沒堆疊出來,兩家的信仰衝突也始終沒建立完整,兩三次的小口角就草草帶過。更別說,最高潮的驅魔大戲還完全無法讓人嚴肅以對,一大群人擠在小空間你一句我一句地念經,場面實在混亂,頗難融入戲裡的氛圍。《信徒》的確有一些本該大有可為的構想,但礙於執行的方式毛病百出,導致成品無緣展示其應有的潛力。
(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若不將第一集列入討論的話,唯一有把信仰考驗的起承轉合掌握得宜的,恐怕只有《大法師前傳之保羅許瑞德導演版》了。信仰是許瑞德恆久不變的創作母題,固然是他最拿手的題材,但對高登葛林而言似乎是弱項,他最後試圖收掉這個主題的手法,竟然還是從《月光光新慌慌》系列移植而來,同樣只用簡略的旁白和蒙太奇唬弄過去。這招套在《月光光新慌慌》系列是有效的,好歹在祭出旁白前,麥可麥爾斯一路觸發的事件已足夠貫徹電影想講的主題。
但《信徒》並沒有,它還沒把故事說到它想說的點,就匆忙結束了,又或者說:是下集待續。但究竟有無下集,還得看票房表現,觀眾口碑已確定賠掉,環球和布倫屋接下來只能透過帳面數字衡量,那四億美元算不算是起碼可以回收的投資。不過《信徒》再怎麼差,也絕差不過《異端》,《信徒》故事至少還算得上有頭有尾,《異端》才是正港的瞎雞巴亂拍,它甚至沒有很認真想嚇觀眾,總之就是破碎得不可思議。《信徒》大可放心,永遠有《異端》幫忙墊底的。
PS:《信徒》最讓我出戲的一點,是高登葛林很愛模仿第一集會突然讓帕祖祖的臉和雕像閃現的手法。高登葛林的玩法太花俏,太多累贅的剪接和濾鏡,反倒破壞原本不寒而慄的效果。第一集的閃現,放到現今依舊經得起時間考驗,很大部份就是因為它不花俏、它很低調、使用的次數也很節制,這些條件維持住了它的衝擊力和新鮮感。
文:J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