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專欄】《貓王艾維斯》:目眩神迷的偶像頌歌,卻也因狂歡過頭而失焦走調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觀看巴茲魯曼的電影,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盛大無比的派對,總會被嘉年華般的壯闊歡騰給包圍著,《貓王艾維斯》也充滿著這樣的熟悉氣氛,繽紛炫目的視覺雕琢、橫跨不同世代的音樂曲風交織,一項也沒少。然後也一如往常地,魯曼接著則會引領著觀眾直探繁華背後的血淚。但魯曼似乎僅擅長篇幅較短、主題簡單一些的故事,只要碰上架構龐大、主題稍微複雜的題材,他就會在過多的元素中迷失,最終使作品顯得空洞。

魯曼的前兩部作品《澳大利亞》和《大亨小傳》就是這樣的情況,這兩片的某些要件雖然符合魯曼一直以來嚮往的主題 ― 古典的悲劇性和童話般的愛情,但除了這兩點之外,其餘魯曼比較不感興趣的次要元素就會變成拖累電影的致命傷,因為他不感興趣,或者不知該如何料理,所以也就不知該怎麼拿捏比重,可能描寫得太過粗淺,也可能不粗淺、但卻很呆板,一看就知道他志不在此,所以頻頻掌握不到精髓。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魯曼選擇以經紀人湯姆帕克上校的旁觀視角作為全片的切入點,正是他過去已經習慣的敘事手法;這個視角在《大亨小傳》裡是陶比麥奎爾,在《紅磨坊》是伊旺麥奎格,所以可想而知,貓王只是魯曼的另一個蓋茲比、另一個莎婷,另一個外在經營得光鮮亮麗、內裡卻空虛孤寂的悲劇人物。但即使這是魯曼的老招,《貓王艾維斯》仍難以避免再次出現空洞的窘況,但這窘況比較像一般「流水仗」風格的傳記片會遇到的,也就是抓不太到重點。

貫穿《貓王艾維斯》的主軸,是貓王和上校緊密的夥伴關係,上校成就了貓王,也毀了貓王,後期的貓王試圖與他斷絕合作,但卻怎麼樣也離不開他,他們互相需要彼此,誰也斬不斷這段緣分。兩人對於經營演藝事業的理念拉鋸的確值得著墨,但這股拉鋸對於一部長達兩個半鐘頭的傳記史詩大片來說,推進力卻不太足夠,總覺還缺少一些更宏觀、更普世、更能引發共鳴的情感核心。如果這只是九十至一百分鐘、僅聚焦單一事件的傳記電影,兩人的衝突會相當地簡潔有力,但既然你決定要拍貓王的「一輩子」,光以此為題是不夠的。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何況,魯曼處理貓王和上校之間衝突的手法也頗扁平,不過就是很條列地交代過去;魯曼雖然也有提及貓王的追夢信念、音樂啟發、婚姻的觸礁、與母親的感情之緊密等等,但這些都是極簡略帶過,對貓王陌生的觀眾無法有進一步認識,對貓王熟悉的歌迷(如我)也難對片中的貓王投射太多情感(至少我是無法啦)。全片大多時候就像維基百科式走馬看花,只有碰到編導特別想要詳述的時間點,才會稍作駐足;通常駐足的段落,都是此片「比較有戲」的時刻,而當你覺得這部電影好不容易「有點樣子」時,魯曼又會馬上沉溺於華麗的蒙太奇,讓電影淪於疏離、冷冰冰、賣弄剪接技巧的新聞示意畫面。

魯曼一向最愛的「舊歌翻唱、流行混搭復古」策略,這次效果也不若以往強勁,因為基於劇情需求,正片大多時候只能播原版的編曲或音檔,這次額外另聘眾家藝人錄製的新版和新歌,多半只能拿來填充過場,等於曝光度不高,和劇情的連結性也不高。反觀《大亨小傳》《羅密歐與茱莉葉》等舊作,那些插曲能讓觀眾印象深刻,很大部份就是因為它們和劇情有著高黏著度的搭配,而非單純只是為了銷售原聲帶、為了吸引更多對貓王陌生的年輕族群才製作。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貓王艾維斯》少數讓我滿意的地方,是至少它紮紮實實拍出貓王強大的舞台魅力,並選中了極度合適的奧斯汀巴特勒來主演。巴特勒長得並不像貓王,但他的性感電眼,就和貓王本尊一樣地光彩奪目。當今好萊塢的新生代演員之中,巴特勒毫無疑問是近期最須關注的崛起新星之一,鮮有像巴特勒具備這般狂野勾人的魅惑力,他的性感值得用 IMAX 來體驗,光是看他在台上揮汗如雨、傳神地奮力搖擺,其實也就非常滿足。

話說,巴茲魯曼至今居然還沒拍過迪士尼的真人版童話電影,他對童話和音樂如此著迷,迪士尼理應會是能夠讓他盡情揮灑的天地。比起《貓王艾維斯》,我更好奇他會和迪士尼做什麼樣的結合,但願迪士尼未來在挑選導演的時候,總有一天會考慮到他。


文:Joker

※本文為投稿文章非本站立場,內容如有疑慮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