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Wars 星際大戰》的美術組接到導演George Lucas的第一個造型設計指示是:「我不想要看到任何顯眼的服裝配件。」
從這個標準來看,Darth Vader的造型大概整個星戰宇宙是最不及格的設計。因為就算在燈光被切斷的漆黑太空船裡,你仍可一眼就注意到三百公尺外狹長走道盡頭,有個黑色披風、紅色光劍、金屬頭盔和頭盔底下沈重呼吸聲的巨大威脅感朝你身上排山倒海地碾壓過來。
這個一點都不低調的造型到底是怎麼設計出來的?我們找到了藏在Darth Vader頭盔背後少為人知的三個靈感來源。
▼ 很不低調的Vader大人。
▇ 阿拉伯的勞倫斯的頭巾
Darth Vader是整個星戰宇宙的故事核心,所以他不只是最早登場的角色,也是最早被討論定案的角色。在設計發想過程中,Vader其實一度被繪製成一身長袍並用布巾裹著臉的模樣。
▼ 《星際大戰》三部曲的概念設計師、插畫家雷夫·馬克利(Ralph McQuarrie)最初所設計的Darth Vader 草稿。
聽起來有點似曾相識?是的,靈感來源正是《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勞倫斯》中T. E. Lawrence的貝都因人打扮。
George Lucas鍾愛《阿拉伯的勞倫斯》已經不是新聞。整個星戰宇宙完全就是一個勞倫斯宇宙的延伸外傳。同樣是沙漠,同樣隱藏著各種神秘部落,同樣面臨著星球級的戰爭威脅,同樣依賴英雄的多方斡旋和武力集結藉以團結對抗威脅。
勞倫斯宇宙的線索無所不在:Tatooine星球的名字其實源自突尼西亞的貝都因人小鎮Tataouine;Jabba總是抽著貝都因人熱愛的水煙;Yoda就像古蘭經中的先知;Ackbar上將的名字是阿拉伯人用來形容阿拉的形容詞——「偉大」;Vader被師傅Obiwan弄殘的星球名為Mustafa,阿拉伯文的意思是Chosen One。
負責整部電影設計概念圖的設計師Ralph McQuarrie受到George Lucas的指示,設計出了像貝都因人一樣的打扮:迎風飄逸的白色長袍和黑色蒙面頭巾。McQuarrie看了劇本的第一場戲之後,馬上就發現黑色蒙面頭巾行不通:
「我提醒George說觀眾第一次看到Vader出場的時候,他正要從這艘船登上另外一艘船,我因此提問:『他要怎樣才可以在太空中呼吸呢?』」於是帶有呼吸器機能的面罩終於問世。
▼ Vader最早被設計成《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貝都因人打扮
▇ 獨眼龍伊達政宗的筋兜
George Lucas對《阿拉伯的勞倫斯》的熱愛也表現在他最終說服了該片的英國名演員Alec Guinness接演絕地大師Obi-Wan一角。但許多人並不知道Guinness其實並非Lucas的第一人選。
George Lucas是黑澤明的武士電影以及日本時代劇的鐵粉。《戰國英豪(隠し砦の三悪人)》和《大鏢客(用心棒)》都算是《星際大戰》的原型,Lucas甚至試圖說服這兩部電影的男主角三船敏郎來扮演絕地大師Obi Wan。
▼ 《戰國英豪(隠し砦の三悪人)》中的三船敏郎
所以不意外地Obi Wan Kenobi這個名字有點像日文,連Jedi一詞聽起來也有點可疑。Lucas並未提過Jedi這個詞的靈感來源。有一說可能來自當年他一直有意拍成電影的《John Carter 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系列小說中代表火星國王的詞彙——"Jeddak"。但流傳更廣的臆測是Lucas應該是直接取自日文「 時代劇 」一詞的讀音Jidaigeki。
因為Lucas對於日本戰國時代的熱愛,設計概念圖中Vader臉上的呼吸器很快就演變成接近日本武士頭盔。
Ralph McQuarrie的參考範例是戰國末期人稱獨眼龍的仙台藩始祖伊達政宗的頭盔。如今收藏在仙台博物館的這頂頭盔更專業的說法是62間筋兜配上弦月前立物。所謂「筋兜」,是上一代用鐵釘鉚接的「星兜」頭盔的輕量化升級版,改用細長鐵片拼接之後用小鐵釘固定,因為會留下一條一條像筋一樣的結構,故稱為「筋兜」。62間筋兜意味著這頂豪華頭盔是用上62張鐵片拼接,並用上兩千多顆釘子固定,做工極為繁複。
比起Darth Vader那頂一點都不一低調的頭盔,伊達政宗的版本還多出了那個更浮誇的金色月牙裝飾。正是這種浮誇的個性,讓日文中的「伊達」一語帶有華麗浮誇的語意。
Lucas並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戰國粉。在Darth Vader之外,許多鋼彈角色的造型也或多或少參考自戰國時代的筋兜。
▼ 伊達政宗的浮誇頭盔是Vader設計師的靈感來源
▇ 維多利亞時代的防毒面具
最後一個藏在Darth Vader背後的靈感躲得比較隱密。不僅從來沒有劇組人員有過相關的隻字片語,幾十年來也沒有人意識到有這條線索。直到幾年前,一名專門收藏各種Steampunk蒸汽龐克風格文物的收藏家Steve Erenberg突然在自己的收藏裡頭挖到Vader的不可告人秘密。
蒸氣龐克在維基百科中的定義是「一種流行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科幻題材,顯著特徵為故事都設定於一個蒸氣科技達到巔峰的架空世界。」一般認為第一部蒸氣龐克的電影是Fritz Lang《Metropolis 大都會》(雖然嚴格的蒸氣龐克迷會主張該片中的世界並非仰賴蒸氣驅動,仍然應該歸類為Dieselpunk汽油龐克)。George Lucas受到《大都會》這部科幻電影經典的影響深遠,機器人C-3PO的造型就被認為是仿自該片的女機器人造型。
▼ 1927年《大都會》電影海報。
2009年蒸汽龐克收藏家Steve Erenberg在collectorsweekly.com網站上的一篇文章「蒸汽龐克史:星際大戰的1800年靈感(Before Steampunk: Star Wars’ 1800s Roots)」描述了他如何因緣際會找到Vader的蒸氣龐克身世:
在現代的防毒面罩問世之前,維多利亞時代的消防隊員用的是笨重的金屬頭盔來過濾火場的有毒煙霧。這種原始的防毒面罩必須用長達十幾公尺的管子接到火場外的風箱,來確保消防隊員呼吸到外頭的新鮮空氣。聽起來像是Darth Vader住在火山行星穆斯塔法時,用得上的好物。
圖片出自:https://www.collectorsweekly.com/articles/before-steampunk-star-wars%E2%80%99-1800s-roots/
除了發現自己收藏的文物長得很像Vader的面罩之外(事實上他還收了另外一頂長得像C-3PO的防毒面罩),這位收藏家還發現19世紀防毒面罩大廠Vajen-Bader的名字聽起來似乎也有點Vader味。
你感覺到原力的擾動了嗎?至少這位蒸氣龐克收藏家感覺到了。
收藏家的證物由此去:https://www.collectorsweekly.com/articles/before-steampunk-star-wars%E2%80%99-1800s-roots/
▼ 和Vader一樣有呼吸道問題的不死老喬也戴著防毒面具